大连,辽宁省下辖的副省级城市,明明属于东北,却又在许多方面与东北城市大相径庭。
大连人不仅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审美偏好完全与东北不同,就连方言也与东北特有的“大碴子味”毫无关系,被人形容为一股浓郁的“海蛎子味”。
作为东北著名的一座海滨城市,介于渤海与黄海之间的大连,黄渤两海岸线总长度约2211公里,其中大陆岸线约1371公里,岛屿岸线约840公里,是全国大陆海岸线最长的城市。
正因远离东北内陆,自身“东北味”含量较低,大连人习惯称呼自己是“大连人”,而不是“东北人”或“辽宁人”。
这或许与大连的城市历史有关,虽然当地的人类文明可上溯到数千年前,但城市真正历史仅百余年,还没有下辖的金州、旅顺的历史悠久。
01大连的近代史
大约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大连周边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主要以捕鱼为生。
春秋时期,齐桓公为了开发辽东地区,大量移民到该地区,使得这里逐渐形成定居点,并在随后一直归属辽东管辖。
历史上的金州城最初始建于辽代,到金朝时得以正式成为辽东州府,“金州”之名自此开始。
随后历经元、明、清几代多次重修。到明清时期,金州已是辽东重镇、辽南地区军事政治中心,更是今日大连的历史文化之根。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派马云、叶旺二将率军从蓬莱乘船跨海在此登陆收复辽东,因海上旅途一帆风顺,遂将辽东半岛最南端,原名“狮子口”的一处港湾改名旅顺口,一直沿用至当代。
而大连至明代万历年间还只是隶属金州管辖的一处小渔村。
清光绪六年(1880年),李鸿章见旅顺口既是京津海上门户,又是东北的天然屏障,且港湾是天然的不冻港,便在此经营多年,成为北洋水师舰队的主要基地。
此时,金州依然是辽东重要的军事与行政中心,而大连因为港湾条件优越,已是辽东半岛重要的海港重镇,被称为“大连湾”。在当时西方国家的地图上,这里被标注为“Dailywan”。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强行将大连占据,两年后才交还于清政府。
大连这座城市命运在近代起伏不定,随后由于被日俄两国侵占多年,因此被打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
1894年,甲午海战结束后,日本侵占辽东半岛,于金州设立军政署,实行军事统治。但在俄、德、法三国的干涉下,于1895年被迫将金州归还清政府。
当时,沙俄一直梦想在东方夺取一个“不冻港”,于1898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旅大租地条约》,逼迫清政府将旅顺、大连湾及其附近海面各岛租与俄国,租期为25年。
在沙皇的命令下,俄国设计师萨哈洛夫揣着法国巴黎的城建图纸来到了大连,准备在此建立一个以广场为主的港口城市,并命名为“Дальний”(达里尼),意思是“远方的城市”。
萨哈洛夫领导制定了大连的城市总体规划,对大连湾商港和城市进行了精心布局和设计,奠定了今日大连的基本城市风格和规模。
1902年,萨哈洛夫接受沙皇任命,成为“达里尼”(大连)市的首位市长。
此时,大连包括现在的俄罗斯风情街、中山广场等城市主要风貌已基本成形,展现出现代城市的模样。大连港建设一期工程也建设完毕,铁路专用线、仓库等配套设施均已投入使用。
同为北方深水港的旅顺和大连,也逐渐在功能上进行了区分:旅顺是军港,大连主商贸,现在亦是如此。
远东主要商贸港口,当时大连每年中转的欧洲客运与货运船只多达千余艘,发送旅客5万多人,进口货物近8万吨,为日后成为东北亚航运中心打下了基础。
1904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沙俄战败,俄国人全部迁移到旅顺。日本接管了沙俄在中国的殖民地,改用“达里尼”汉语发音“大连”作为城市新名字,沿用至今。
在日本统治下,大连经历了大规模的重建,包括港口、码头、铁路、道路、公共设施等的建设,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也开始加速,一跃成为东北地区经济、文化和航运交通中心。
到了20世纪30年代,大连已成为北方最繁忙的经济贸易港。无论整体规模还是港口吞吐量,都是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贸易港。
从俄据到日据,大连的城市建筑风格也展现出繁多的样式。民政署大楼、横滨正金银行大连支店、大清银行大连分行、大和旅馆、关东都督府邮便电信局、朝鲜银行大连支店、英国驻大连领事馆、东洋拓殖株式会社大连支店……每一座老建筑都打着殖民者的深深痕迹,每一块砖瓦都记录着沉痛的记忆。


02大连的现代工业发展
与当时很多城市经济不同,大连是因港口而兴,城市工业基本上没有经过手工业阶段,几乎就是从一个小渔村直接跃升为一座初具规模的港口城市。
特别是在日本建设伪满洲国时期,大连作为东北商贸港口的地位日渐重要。
各类资本相继进入后,令这座新兴的港口城市具备了运输、通信、工业、商业、贸易、金融、公用事业等功能,很快由初期的港口城市跃升为初显繁华的现代化大都市。
在此过程中,大连地区的大机器工业建立起来,机械工业、化学工业、棉纺织工业、缫丝纺织工业、特殊钢冶炼工业、水泥工业及烧碱与造纸工业等,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
数据统计,1911年,大连城内的工厂数量为165家;1932年就发展到487家;到1942年,工厂数激增为1116家,形成国内少有的门类丰富、设施齐全的城市工业体系。
1945年,盘踞大连近半个世纪的日本人被苏联人赶走,苏军根据《雅尔塔条约》进驻。这时的大连和旅顺合称为“旅大行政联合办事处”,为辽宁省辖市,金州也为其管辖的“金县”。
新中国成立后,“旅大行政联合办事处”正式改名为“旅大市”,苏军于1955年撤出后,正式将其移交给中国。
正因大连工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也为新中国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国初期,大连不仅承担了大量军工生产任务,还同时向全国各地输送了大量管理、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支援建设,成为全国同行业的摇篮。
作为国内仅有的工业体系完整的船舶工业基地,20世纪60年代起,大连造船企业陆续向西南、西北等地进行援建,帮助其建设了造船、齿轮机、轴承、化工等现代工业体系。
大连在工业制造领域的优势还被引入到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大连建新公司几乎是成建制调入当时设在沈阳的国家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为国家航空工业部的成立立下汗马功劳。
提起大连的重工业,大连机车车辆工厂无法忽视,用一个词形容就是“能修会造”。
这个始建于1901年的机车制造厂,有着丰富的机车修造技术。不仅在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修复了大量机车、货车,有力地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还曾制造过15吨、45吨铁路行走蒸汽吊车,30吨、40吨平车、冷车、棚车、轻油槽车等多种产品,是全国最有名的机车制造企业。
任何工业生产都离不开能源供应,大连化工企业不仅研发出新中国第一桶航空煤油,还成功炼制出汽油、柴油、航煤、润滑油等油品以及各种化工生产原料,保证了建国初期工业用油的基本需求。
大连的工业发达,商贸经济也毫不逊色。
沙俄统治下的“达里尼”市,建设起点是中山区的青泥洼,这里也随后建设成为大连最著名的商业核心街区——天津街。
从1909年一直到80年代,天津街一直都是大连商业经济的代表。从规模最大的百货天百大楼、老字号商业品牌大连商场,到令人垂涎欲滴的四云楼烧鸡,狗不理包子和糯米香糕点,成为无数大连人的珍贵记忆。
改革开放时期,大连的城市命运也因为时代浪潮的席卷,发生了根本改变。
03繁荣时期的大连
1981年,旅大市改名为大连市;1984年,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这是我国第一个经开区,也是中日两国政府合作建设的开发区。
1985年,大连被纳入国家计划单列市行列,拥有省级管理权限。
雄厚的工业基底、独特的区位优势、开放的政策导向、优良的港口条件使得大连成为一大批外资企业争相投资的“风水宝地”。
80年代到90年代的十年间,大连经济不仅在东北独领风骚,GDP更稳居全国前十。
90年代,随着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与金州区先后并入大连后,大连市正式由地级市升格为副省级市,开始谋求城市转型。
1992年,大连提出建设“北方香港”的设想,计划用20年时间,在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上接近亚洲“四小龙”,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这时期的大连,产业结构逐步向以金融、旅游、地产、高新技术等第三产业转型,并在主政者的力推下,开展了适度超前的城市规划。
为了重塑国际化形象,大连建设了亚洲第一大城市广场——星海广场等标志性建筑。大连也诞生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城市美学特色,即以广场作为区域核心,路网向四面八方辐射,城市建筑多为对称式分布。这种城市风格视野更为开阔,道路上的行人,随时可以看到远处的宏伟广场和建筑。
此外,大连还开创了大连国际服装节、大连国际啤酒节、大连足球城等一批城市品牌项目,城市美誉度得到空前提升。
2001年,大连被联合国评定为世界环境500佳城市,成为中国首座荣获此殊荣的城市。
可惜的是,这是大连在九十年代末最后的高光时刻,随后的城市发展并不如人意。
2003年,中国“入世”后,外向型经济发展如火如荼,沿海城市特别是民营经济大放异彩。
可大连却背道而驰,以“石化产业基地、船舶工业基地、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电子信息及软件产业基地”为发展目标,提出了“大大连”战略。
一时间,国内其他地区正积极转型的传统工业,重新成为大连产业政策的扶持对象,新建的各大工业园区均以重化工业为主。
发展重工业固然对城市经济提升有帮助,可大连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时机。
一方面,大规模工业基建和资金投入让大连就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无力再推动产业转型;另一方面,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政策,也让大连错失发展民营经济,利用外资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黄金十年。
比如大连在90年代末就提出要重点打造软件产业,取代印度的“班加罗尔”,成为世界级的软件研发和外包中心,可由于资金不足,更缺乏必要配套服务,软件产业始终没能形成规模优势。
更糟糕的是,进入“十三五”时期,伴随经济结构调整,国家对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受到环保政策和化解重工业产能过剩政策的影响,大连多年来构建的产业体系备受打击,经济增长引擎瞬间熄火。
历史的机遇稍纵即逝,大连不仅失去了最宝贵的时间,也因错误的选择尝到了苦头。